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外培训课程与计划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校外培训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课程内容1. 体育专项技能培训: 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规则及裁判法培训。 田径竞赛规则及运动会编排培训。 体能训练、运动心理等方面的课程。
2. 体育教育教学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包括国家、省市关于体育教育的文件,研究性理论学习,体育学科的教学法。 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教学实践。
3. 教育科研: 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的写作。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4. 师德与职业道德: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政策法规教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二、培训计划与安排1. 培训对象: 专职、兼职及代课体育教师。 中小学体育教研组长或中学骨干教师和县区教研室体育学科教研员。
2. 培训目标: 提升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课余训练与竞赛方面的指导能力。 提高体育教师的常态课、研究课及体育科研能力。 培养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和田径运动会和开展课外活动的综合能力。
3. 培训方式: 理论学习与观摩研讨相结合。 采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通过完成任务加以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专题讲座、案例评析、专业技能学习、互动交流研讨相结合。
4. 培训时间及地点: 培训时间通常为几天到一周不等,具体时间根据培训内容和安排而定。 培训地点一般设在高校或教育机构内,如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等。
三、培训管理与考核1. 培训管理: 建立培训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确保培训内容科学、合理。
2. 考核评价: 通过制定初中校体育教学教案和运动项目训练计划(或大课间活动计划)进行考核。 结合讨论发言、考勤情况及培训小结评定培训效果。
四、相关政策和规范1. 政策文件: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的通知。
2. 培训标准: 非学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包括场所、管理权、设施器材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这些培训和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外培训课程与计划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校外培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本文将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外培训课程与计划进行探讨。
一、培训目的与意义
1.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校外培训,体育教师可以学习到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校外培训可以帮助体育教师了解和掌握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校外培训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4. 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校外培训有助于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追求进步。
二、培训课程设置
1. 体育教学理论课程
包括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伦理学等,旨在提高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2. 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课程
包括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学技术等,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 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
包括体育科研方法、体育论文写作、体育统计与分析等,旨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4. 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课程
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等,旨在提高教师的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
5. 体育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
包括体育健康知识、体育伤害预防与处理、体育安全知识等,旨在提高教师的体育健康与安全意识。
三、培训计划与实施
1. 培训计划制定
根据培训目的和课程设置,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
2. 培训师资选择
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培训讲师,确保培训质量。
3. 培训方式与手段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培训效果。
4.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考核、论文等形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
四、培训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
确保培训经费的充足,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 时间保障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确保教师能够按时参加培训。
3. 管理保障
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确保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4. 激励保障
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提高教师的培训积极性。
中小学体育教师校外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培训计划与实施以及保障措施,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